TCL收購中環有意培育一個新引擎
歲近不惑,TCL開始著手打造第三臺業務引擎。
8月17日,TCL科技成功摘牌中環混改項目后,雙方公司于海河之濱的天津首次同臺亮相。TCL董事長、創始人李東生,用十幾分鐘為外界勾勒出TCL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科技公司的愿景,未來將形成智能終端、半導體顯示及材料、半導體與新能源三大業務引擎。
一個月前,TCL科技以109.7億元收購天津中環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環集團)100%股權。”執意再造一個業務新引擎的李東生認為,無論是中環所處的光伏新能源產業或半導體產業,都極其符合TCL尋找新增長動能的核心訴求。
對于這次戰略選擇,李東生并不隱晦決策時的壓力:“像中環這樣的項目做砸,我們就不能翻身了。”過去39年,他帶領TCL多次穿越周期,既有順勢而為,更多逆勢而上。“在戰略上如果這個仗是應該打,有七成把握你就要打。”李東生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第三引擎:“中環做砸就不能翻身了”
在收購中環集團浮出水面之前,TCL的新一輪變革創新已經拉開序幕。
2017年,TCL推進“雙子”項目,進行企業重大資產重組。TCL被分成兩個大的產業集團,一個是半導體顯示和材料為主業的TCL科技集團,另一個是智能終端為主要業務的TCL實業控股。
在李東生眼里,這樣的業務拆分使產業發展邏輯更加清晰,產業結構和資本結構更加優化。TCL的兩個業務引擎相互獨立發展,同時又彼此借力,可以充分發揮協同效應。
李東生的“大戰略思維”在資本市場一度產生“誤讀”,但令他欣慰的是,上述戰略規劃的優勢過去兩年逐步顯現。TCL科技的大屏幕顯示面板從全球第六躍升至今年的第二,TCL實業的智能電視的市場份額躋身世界前兩名。
此時TCL策動了新的產業布局。李東生表示:“并購是一個機會,并不是你想做就可以。”2020年借混改項目與中環聯手,讓他有機會在半導體和光伏產業領域為TCL培育一個新引擎,同時也承受了巨大壓力:“像中環這樣的項目做砸,我們就不能翻身了。”
中環集團在半導體單晶硅片和光伏高效N型單晶硅片領域擁有極高的市場占有率,站在電子產業最上游。從收購與投資的領域范圍看,中環符合TCL聚焦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長周期的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戰略,以及尋找新增長動能的核心訴求。
過去10年,TCL投資近2000億元擴張半導體顯示產業。李東生透露,TCL華星光電和中環半導體的供應商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相同的,很多供應商是同一個供應鏈,制造工藝技術有較大關聯性,整個管理邏輯也是相似的。
此前,TCL已籌劃在天津設立北方業務總部。17日,李東生宣布,將對中環投入60億元。中環不僅是TCL在半導體和新能源產業領域的重要抓手和戰略控制點,也成為公司轉型成敗的關鍵。
相互賦能:“我們不是幫助中環半導體”
不同于技術創新和市場響應都非常快的TCL智能終端業務,TCL科技半導體顯示產業投資大、要求資源能力強,兩者的商業邏輯差別巨大。
中環是李東生按照TCL科技集團業務邏輯選擇的目標。不論是在半導體顯示還是光伏行業發展,企業必須構建長遠發展能力,企業的經營戰略最重要。TCL在類似行業做了10年,積累了很多經驗,也有很多教訓,知道行業的機會在哪里,風險挑戰在哪里。
“我們并不是幫助中環半導體,而是強調產業協同,相互賦能。” 李東生說。
中環現有核心業務正處在上坡加油的關鍵階段,此前有分析人士表示,TCL科技與中環股份在工藝流程、管理效率、海外市場、資金四方面有望全方位協同。TCL科技可以把高技術、重資產、長周期領域積累的科技產業發展經驗傳遞給中環集團。
李東生告訴記者,TCL和中環相互賦能有三點。一是戰略規劃管理能力,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產業戰略規劃管理非常重要,方向不能錯,戰略規劃要匹配。二是資源賦能, TCL產業金融能力更強一些,可以把集團各產業資源集中起來,給中環半導體提供直接融資的支持。三是TCL在國際化上的經驗和已建立起的全球供應鏈及海外本土化生產研發業務體系,將全力支持中環拓展海外布局。
而將半導體顯示材料作為重要發展方向的TCL,與中環的晶體技術在硅基顯示、Micro-LED等領域上也可相互促進。
TCL科技副總裁、董事會秘書廖騫表示,TCL將借助中環集團在晶體生長工藝方面的深厚積累,加速TCL華星Micro-LED等半導體技術領域的突破。同時,運用顯示、半導體及光伏產業在高端制造的運營相通性,整合TCL華星和中環在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方面的經驗和資源,賦能支持TCL整體的制造升級。
投資不停:下面還會有大動作
“一棵樹長不到天上。”在李東生看來,整個行業也是如此,一個產業不可能一家企業鶴立雞群,而成為全球領先。
2019年,“全球領先”不再是TCL掛在墻上的口號,成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按照李東生的要求,TCL的目標是在各大業務板塊均實現全球領先,智能終端保持核心產品TOP 2的同時,持續豐富TOP產品組合;半導體顯示保持大中小尺寸TOP 2,積極布局下一代顯示技術并開拓新品類應用;新能源材料綜合實力全球第一、組件前三,半導體材料規模和綜合競爭力邁入全球前五。
在上述三個產業領域的全球產業分工和產業格局中,中國企業的相對競爭力都比較強。TCL未來新業務方向也將出自戰略性新興產業里和現在主航道相關的領域。
今年以來,圍繞半導體顯示及材料,TCL密集出手。除了超百億收購中環集團,還50億元增資TCL科技旗下華星光電,20億元戰略入股日本JOLED,加碼噴墨印刷OLED。不久前有消息傳出,TCL華星將投資460億元,建全球首條8.5代印刷OLED生產線。
近幾年,TCL還陸續投資了捷佳偉創、帝科股份等光伏設備及材料廠,以及寒武紀、集創北方等半導體設計公司。
李東生似乎并不打算放慢投資的腳步。他告訴記者,TCL在半導體顯示材料,包括液晶顯示材料,都在布局,這個領域下面還會有一些比較大的動作。“未來我們還有新的賽道,肯定會有。”
上一個十年,中國半導體顯示產業勇于逆周期投資,依靠效率優勢后發制勝,實現了顯示屏幕國產化。未來,重資產投入,在行業低谷加速投資,仍是這個行業逃不出的“宿命”。
時至2020年,三星顯示、LGD相繼退出液晶產能,液晶面板行業形成穩固的“2+N”格局。此時TCL通過繼續整合擴大規模的傳聞亦不絕于耳,從競爭態勢看,企業未來市場地位的改變或許就取決于一兩場并購的結果。
對此,TCL方面沒有正面回應。不過李東生篤信,打仗七分把握,如果覺得這個業務對你是好機會,就要主動去買,這是一個機會事件,不可能太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