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創新促進電子產業大發展
當“工業4.0”上升成為德國的民族戰略、由總理默克爾親自代言,并把這一概念迅速風靡全球時,中國正在狠狠推動“中國制造2025”,總理李克強也擔任起了“中國制造2025”的超級推銷員,五次出訪累計帶回了近1400億美元大單。與此同時,美國的科技業正在一旁虎視眈眈,準備隨時一網打盡。
雖然國家鼓勵并扶持新興產業和服務業,但目前制造業仍是中國最具國際化、最具競爭力的行業,也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關鍵最直接的動力所在,制造業升級仍是趨勢所在。機器人、無人機、大型成套設備制造、基礎設施制造等發展空間仍然十分廣闊。“中國制造2025”勾畫制造業未來10年發展藍圖,互聯網和傳統工業的融合將是中國制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智能制造將是中國制造未來的主攻方向,在此帶動下,國內一大批制造業公司將積極探索轉型升級。
中國電子展作為基礎元器件和集成電路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能夠有效帶動工業信息化、促進產業加速轉型生級。作為中國電子第一大展,第86屆中國電子展此次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電子技術促進產業升級為主題,聚焦行業前沿技術與創新產品,力爭為國內外企業打造一流的交流和合作平臺。
跨界、融合、創新”開啟“中國智造”
今年“互聯網+”成為一大熱詞,互聯網與制造業聯姻更是開啟了智能化大潮,跨界、融合、創新成為新的趨勢。此次,《中國制造2025》強調,要深化互聯網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實施工業云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工業云服務和工業大數據平臺,推動軟件與服務、設計與制造資源、關鍵技術與標準的開放共享。
《中國制造2025》還明確,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到2020年,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稱,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不少制約,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勞動力成本上升。而智能制造有利于延長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發展智能制造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有利于企業應對未來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同時也可以加快標準化生產,保持競爭優勢。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重要抓手,明確要加快發展智能裝備和產品,推動制造過程智能化,重點建設數字化工廠,深化互聯網在制造業的應用,提供個性化產品。盡管發展迅猛,但大而不強的特征依然突出,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競爭力還有待加強。以集成電路行業為例,近八成的集成電路芯片依賴于進口,其中高端芯片進口率更是超過九成,凸顯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缺失。
工業強基是重中之重
開啟“中國智造”需要“跨界、融合、創新”,更需要升級包括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在內一系列基礎,中國電子展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權威的電子行業展會。第86屆中國電子展提供了展示這些基礎電子創新產品的一個平臺,借助電子大展從消費電子向工業電子延伸和轉移的有利契機,可以領先的基礎電子技術,促進中國電子產業自主創新與工業智造的加速。